“十二五”时期中国社区十大创新发展成果

发布时间:2016-10-15 00:20   浏览数:475

为推动我国城乡社区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9月13日—14日,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在合肥召开“2016年中国社区发展年会”。年会上,公布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社区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的治理模式在全国城乡社区普遍形成等十大创新成果。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乡社区发展成果有的已具有区域的广泛性;有的尚限于试点区域,但在可预计的未来,目前尚处于试点试行的成果将会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一种趋势,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发展模式。

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的治理模式在全国城乡社区普遍形成。“十二五”期间形成了以多元参与、社区协商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区治理模式,在全国各地呈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如政社互动、多元共治、“三社联动”、社区协商、“新乡贤”治理、网格化管理、社区减负、街道回归三公本位。

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均等化取得积极进展“十二五”期末,社区公共服务机构和设施实现高覆盖,全国共建立各类城乡社区服务机构27.4万个;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2.1%;全国救助管理机构数量由2010年的1593个增长到2294个,增长了44%;全国95%以上的地级城市和54%以上的县(市)都设立了功能较为完善的救助管理机构。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多、覆盖人群广,依托社区、街道(乡镇)、区(县、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政府面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更加多样化,服务对象由社会特殊群体服务开始向全体社区居民覆盖。公益创投转变社区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政府不再作为社区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而是采取公益创投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完成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进展,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社区商圈成为城市重要商业模式,社区公益服务走向专业化、常态化。市场力量已经并将继续改变社区,社区成为整个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呈现一种相互“嵌入”的关系。社区商圈正成为城市经济中最重要的商业模式,社区商圈把住户与商家连接起来,形成一张独有特色的、可信赖的销售、配送网络,在节约物流成本的同时实现“足不出户即可购买到大部分商品”的目标。社区市场服务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迈进,各家商业机构对于社区的“跑马圈地”和长远布局仍在进行中,社区服务的竞争大幕正在全面拉开。社区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发展迅速。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实践不断深化。

农村社区建设由点到面渐次覆盖,发展模式已成多样化趋势。农村社区建设的历程,历经了从2003年江西省首开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先河,成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第一块试验田”,到201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打造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十二五”期间,农村社区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各地在农村社区建设的试验中,逐步形成了以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市场服务、公益服务的便利性为基础的多种发展模式。自农业部于2013年2月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创建活动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

低碳社区批量试点,低碳行动进入居民生活。2014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年2月,为指导和推进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了《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明确了低碳社区试点的基本要求和组织实施程序,将低碳社区试点划分为城市新建社区试点、城市既有社区试点、农村社区试点三大类别开展试点。低碳社区试点建设蓬勃开展的同时,低碳理念也逐渐融入社区居民生活当中。低碳微行动,推动居民生活方式绿色化。

信息技术重塑社区形态,智慧社区建设进入快车道。信息技术全方位、深层次、持续性影响社区,信息技术推动虚拟社区和实体社区交织融合,重塑着实体社区的形态,各地纷纷开展智慧社区试点建设。截至“十二五”期末,我国智慧城市已经达到386个,其中省级和副省级智慧城市建设比例达到100%,地级市建设智慧城市比例达到74%,县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比例达到32%。未来,国内智慧社区的发展趋势包括网络泛在化、系统集成化等,大数据时代中智慧社区应有的功能有智慧安防功能、智慧医疗及养老功能、智慧物业功能等。

“特色小镇”成批次创建,新镇域形成新型社区。“十二五”期间,在全国特别是浙江、广东等地形成了一批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新型特色“小镇”,在新的镇域形成了一种新的社区形态。2015年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创建特色小镇战略。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其产业定位力求“特而强”,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特色小镇建设,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提出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2015年6月4日,第一批浙江省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正式公布,全省10个设区市的37个小镇列入首批创建名单。与“特色小镇”类似,广东打造“专业镇”、山东打造“百强镇”等,成为一种新的社区形态。

专业社会工作纳入顶层设计,社工成为社区服务的有效支撑。“十二五”期间,随着专业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发展,专业公益服务已经成为社区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社会工作”正式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之一。“十二五”期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从2011年的2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50万人,其中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人员从2011年的5.4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近21万人。社会工作平台基础不断夯实,目前,全国城乡社区和事业单位开发社会工作专业岗位18万个,全国范围内成立社会工作行业组织425个、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4600多家。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通过“三区”计划等项目引领带动,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活跃在从东部发达地区到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从城市到农村的广大地区,以及从社会救助、社区服务等广泛领域。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业已形成,专业养老机构开启社区化进程。“十二五”期间,面对我国日趋严峻的养老问题,各级政府鼓励市场力量、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事业。全国各地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形式多样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为我国养老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社区居家养老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布局调整,从机构养老调整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推进了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改革;推动已有的中小型专业养老机构社区化;推动大型专业养老机构转型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各类养老社区。

城市更新由投入型转向产业型,社区更新与营造已成趋势。我国城市更新历程,大体经历三个阶段:计划经济前期旧城“充分利用”;计划经济后期旧城“外新内旧”;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城市更新更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城市更新的投资方式发生了改变,由“投入型”转向“产业型”。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必然涉及到社区的更新和重建,社区通过城市更新取得发展已成趋势。社区营造,使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得到进一步挖掘,并逐步转化为自己家园自己营造的生动实践。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2021234594号

版权所属:中国社区发展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