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博会专题 | 首届社博会 科技为民的微观实践与深层探索

发布时间:2025-11-24 10:00   浏览数:39

在科技重塑城市形态的今天,智慧社区早已超越“技术应用”的浅层定义,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微观载体、民生温度的数字化表达。作为连接政府服务与居民需求的“最后一公里”,社区的建设不仅是技术落地的过程,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象化实践。

首届社区发展(国际)博览会的举办,既展示了数智赋能社区的丰硕成果,更抛出了值得各方深思的核心命题:如何让科技真正扎根民生土壤,让数字化转型成为全民共享的幸福红利?

从“框架搭建”到“精准赋能”锚定科技为民的航向

智慧社区的有序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科学导航,但政策的生命力在于“精准落地”与“动态适配”。近年来,国家层面的政策体系从“顶层设计”逐步走向“细节深耕”。

2021年,《“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社区延伸等内容,搭建起智慧社区的基础框架。

2022年,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信息技术整合服务资源”的核心方向。

202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聚焦“高品质改造”与“数字服务优化”,形成了“框架-方向-落地”的完整逻辑链。

政策的演进背后,是对“科技为民”本质的深化认知。社博会期间,两场圆桌会议,正是政策落地的思想碰撞:“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幸福家园2025秋季交流会暨社区科技创新发展圆桌会议”搭建“政策-技术-实践-资本”对接平台,直指政策与市场的协同痛点;“数字中国社区实践创新——从社区数据要素到数字共同体圆桌会议”则回应了数字中国建设中“数据如何服务民生”的核心命题。

从“技术供给”到“需求适配”让科技扎根民生土壤

科技企业是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推动者,但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先进”,而在于“实用”。社博会上的企业实践,正在从“炫技式创新”转向“需求导向型创新”,这正是科技为民的关键转折。

科大讯飞针对社区工作者“四繁杂”、居民“四不满”的痛点,推出了“AI社工”“基层AI百事通”等工具,通过“讯飞星火”展示了数字中国社区的典型应用场景和实践案例,激活基层高效能治理新动能。

中国电信作为数字运营商代表,凭借云网融合技术优势,以“云改数转智惠”战略打通数智赋能“最后一公里”。其构建覆盖省、市、区、乡镇、社区的五级服务体系,为社区提供平台建设与持续运营支持,确保技术落地后“有人管、有人护”。针对社区工作者巡查效率低等问题,中国电信通过“数字平台+网格员”联动、“小哥码”吸纳新就业群体参与治理,解决了“基层治理力量不足”的现实难题。

赛迪四川数据要素研究中心提出“以场景为牵引、以协同为支撑”的价值化路径,直指“技术与需求脱节”的行业痛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对“安全与信任”的重视——中国电信对重点群体隐私信息脱敏处理、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既守住了数据安全的底线,也筑牢了居民对科技的信任基础。这背后,是企业角色的深刻转变:从“技术推销者”成为“社区共建者”。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共创”激活民生温度的源头

社区是智慧科技的最终实践场,科技为民的成效,最终要靠基层居民的获得感来检验。在本届社博会期间,湖北省武汉市江夏经济开发区十字岭社区党总支书记熊亚军介绍了社区在科技赋能方面的应用。社区通过引入室内安全一键呼叫系统和燃气报警设备,实现应急情况联动响应,保障老人安全。同时,该社区计划推出30秒身体机能初筛仪器,直击“居民健康检测不便”的痛点。沈阳市大东区大北街道枫合社区书记刘浩表示,参加博览会收获颇丰,这次“取经之旅”不仅开阔了眼界,还借鉴了优秀经验,对接了优秀资源。

这些实践的共同特点是:科技不再是“悬浮的工具”,而是融入日常服务的“毛细血管”。传统人工模式难以满足的精准化服务需求,通过数字化手段得以实现;基层工作者从繁杂事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有温度的人文服务中——这正是“科技+服务”的本质:技术做“减法”,服务做“加法”。

从“技术叠加”到“价值共生”筑牢科技为民的长效根基

智慧社区的高阶形态,是“数字化”与“人文性”的共生、“多元主体”的共治。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四川有限公司街道发展与服务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龙龙提出的“社区三大定位”,深刻揭示了这一趋势:社区是国家战略的微观孵化器、技术与特色的融合实践场、多元共治的价值共同体。

数字化为社区装上“智慧大脑”,实现治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特色化则让社区保留“独特灵魂”,通过数字技术传承历史文脉、培育特色产业,增强居民归属感。二者的融合,避免了智慧社区陷入“千城一面”的困境,让科技为民既有“效率”更有“温度”。

这种生态共建,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的同频共振:政府搭建规则框架,企业提供适配技术,居民参与需求表达与监督。社博会的价值,正是搭建了这样一个多元对接的平台,让“政策-技术-需求”形成闭环。

首届社区发展(国际)博览会的举办,为智慧社区建设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同时也让政府、企业、居民深思。智慧社区的核心,从来不是“科技”,而是“为民”。数字技术只是手段,让居民生活更便捷、更安全、更有归属感,才是最终目的。当政策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精准对接民生需求;当企业不再是“炫技逐利”,而是深耕场景创造价值;当居民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共建共治,智慧社区才能真正成为数字中国的生动节点,让科技为民的理念转化为每个人可感知的幸福。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2021234594号

版权所属:中国社区发展协会